流态化

  • 浅层喷动床中高密度颗粒流化规律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蒋琳;张同旺;刘荣正;邵友林;刘兵;刘马林;

    【目的】为了获取高温气冷堆(high-temperature gas-cooled reactors, HTGRs)核燃料制备过程中所用的高密度颗粒在浅层喷动流化床内的运动信息,分析颗粒流化状态与工艺参数间的数学关系。【方法】通过流化实验获取高密度颗粒的流化曲线和最小喷动气速的规律;采用磁性颗粒示踪(magnetic particle tracking, MPT)测量方法和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 CFD-DEM),实验获得颗粒在环隙区的局部停留时间,分别探讨局部停留时间随颗粒装载量和入口气速的变化关系,以及与模拟结果的比较。【结果】浅层喷动床中,最小喷动气速与颗粒密度、载荷和气体入口直径等参数有关;磁性颗粒示踪方法可以测量出具有随机性质的局部停留时间;装载量N=2 000颗粒系统随着入口气速从45 m/s增大至55 m/s,全部颗粒局部停留时间的平均值从0.032 s缩短至0.028 s,实验和模拟结果保持一致,且流化状态在大装载量和中气速条件下趋于稳定。【结论】磁性颗粒示踪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测量浅层喷动床内高密度颗粒的局部停留时间,还可用于快速判断床内流型,有助于指导优化包覆工艺条件和设计放大路线。

    2025年02期 v.31;No.175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综合多目标优化和多准则决策的搅拌过程模拟

    武煜坤;李政权;张博群;陈慧敏;王贻得;李凯旋;李明周;

    【目的】基于已开发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数据预测模型,利用反映不同决策者偏好的多准则决策方法,针对性地解决搅拌釜在不同工业应用中能耗和搅拌效率的均衡需求和特定偏好需求问题。【方法】利用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NSGAⅡ)对CFD-ANN数据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优化,得到Pareto解集;分别通过熵权法和主观权重对各变量的影响分析确定目标权重占比,并针对不同工业应用场景,利用多准则决策从Pareto解集中选择相应的最优解。【结果】通过优化均衡最优解Opt1,与基础案例Base case相比,能耗降低52.49%,流体混合程度提升1.35%,悬浮均匀性提高72.31%;偏好功率准数N_p的最优解降低功耗86.5%,偏好流量准数N_q的最优解达到Pareto解集中的理想状态,偏好σ的最优解将固体浓度标准差降低至Base case的9.93%的同时,也能优化能耗。【结论】基于决策者偏好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在平衡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方面是有效的。

    2025年02期 v.31;No.175 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颗粒制备

  • 大孔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研究进展

    王伟;孙浩东;孙蕊;

    【目的】总结大孔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large-por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LPMSNs)的相关研究,探讨LPMSNs在吸附、催化和负载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创新开发。【研究现状】综述直接法和后处理法等合成LPMSNs的方法,直接法包括复合模板法、高分子有机模板剂法、有机膨胀剂法;概括在吸附领域、在负载领域、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结论与展望】提出直接法较为依赖有机试剂的使用,采用较为环保的添加剂改进后处理法,有利于克服该情况;后处理法制备须要考虑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二氧化硅硅源和有机模板简化合成程序;后处理法须要将后处理过程和目标应用统一考虑。认为中空型、多级孔型LPMSNs的开发与应用是此领域的一个热点;无模板法可以有利于降低成本;开发可生物降解的模板或引用无机试剂代替有机试剂可实现绿色制备LPMSNs;低成本和规模化制备是LPMSNs及传统MSNs走向应用的关键。

    2025年02期 v.31;No.175 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颗粒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连芳;樊遵浩;李静宜;王梓鑫;

    【目的】综述硫化物基固态电解质颗粒制备技术进展,探讨更高能量密度和更长循环寿命的硫化物基固态电池的设计和发展。【研究现状】从材料层面上综述硫化物电解质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化学稳定性差、电极界面副反应严重、机械失活、缺乏规模化生产技术等问题;概括硫化物颗粒粒径控制、颗粒表面包覆及修饰的研究进展,介绍机械研磨、液相法合成等硫化物电解质的粒径控制方法,以及通过涂层、包覆和改性处理在硫化物颗粒表面形成薄保护层的技术。【结论与展望】提出颗粒粒径小的硫化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机械应变能较低,对抑制硫化物电解质的机械降解和失活具有重要作用;液相法可同步完成固态电解质的改性,有望应用于硫化物电解质粉体的低成本大规模制备;认为通过包覆和表面修饰的方法,可精准调控硫化物颗粒的表面状态和化学活性,显著抑制颗粒在潮湿和氧化条件下的反应。

    2025年02期 v.31;No.175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铜锌铝水滑石制备及活化过氧单硫酸盐对水中土霉素降解性能

    闫旭;李旭光;宋雯;朱宝存;

    【目的】利用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LDH)粉体材料催化能力强、结构可调、制备难度低、分散性良好等优点及其在高级氧化技术中的应用潜能,研究铜锌铝水滑石(CuZnAl-LDH)的制备方法,以及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 PMS)降解水中难降解污染物的性能。【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并表征CuZnAl-LDH-x;选择水中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OTC)进行降解实验,确定CuZnAl-LDH-x的较优制备条件,研究水化学条件对催化体系中OTC降解率的影响;探究CuZnAl-LDH-x活化PMS的催化机制和降解途径;在不同水体样本中进行催化体系的实际应用性能评估。【结果】制得的CuZnAl-LDH-x具有致密的六边形层状结构;当Cu、 Zn、 Al元素的物质的量比为5∶1∶2时,CuZnAl-LDH-1-PMS体系对OTC降解效果最佳;在CuZnAl-LDH-1-PMS体系初始pH为6、 CuZnAl-LDH-1质量浓度为20 mg/L、 PMS浓度为1.0 mmol/L、 OTC质量浓度为10 mg/L时降解效果最佳,降解时间为40 min时降解率高达96.25%;CuZnAl-LDH-1-PMS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pH、无机阴离子和腐殖酸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在CuZnAl-LDH-1-PMS体系降解OTC过程中存在自由基和非自由基2种途径,其中羟基自由基对降解率的贡献最大;CuZnAl-LDH-1-PMS体系在4种实际水体中对OTC的降解率仍能达到74%~95%。【结论】CuZnAl-LDH-x制备过程简便,具备高效活化PMS并降解抗生素类污染物的能力,可以作为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的催化剂。

    2025年02期 v.31;No.175 5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掺杂硅锰渣和沙漠砂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兰永军;张喆;周志尧;王紫;孟松松;李宏波;

    【目的】以硅锰渣、沙漠砂为掺料制备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实现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资源。【方法】以硅酸盐水泥和标准砂水泥作为对照组,制备硅锰渣、沙漠砂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4组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水化产物;分别对4组试样进行抗折和抗压强度试验,研究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4组试样的水化产物均为氢氧化钙、钙矾石和水化硅酸钙,但水化产物含量不同。4组试样的抗折、抗压强度均随养护龄期的增大而增大;养护龄期为28 d时,抗折、抗压强度由大到小的4组试样依次为硅酸盐水泥、硅锰渣水泥、标准砂水泥、沙漠砂水泥,试样的抗折强度分别为2.8、 2.6、 2.4、 1.6 MPa,抗压强度依次为58.8、 57.6、 41.7、 24.1 MPa,硅酸盐和硅锰渣水泥试样的抗压、抗折强度较为接近,且均高于标准砂和沙漠砂水泥的。在硅锰渣质量分数为15%、养护龄期为28 d时,硅锰渣水泥基试样的微观结构致密,与硅酸盐水泥试样的力学性能接近。【结论】硅锰渣水泥基试样的微观结构致密,标准砂水泥试样的微观结构中含有较多孔隙,沙漠砂水泥试样中因存在明显的结团堆积现象导致结构稳定性降低;与沙漠砂相比,硅锰渣更适合替代部分水泥制备水泥基复合材料。

    2025年02期 v.31;No.175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于酸性介质中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颗粒催化剂设计策略

    李小鹏;胡维波;

    【目的】梳理(electr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eCO_2RR)的金属颗粒催化剂的设计策略,探讨其用于酸性介质中对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的影响。【研究现状】综述用于酸性eCO_2RR的金属催化剂设计策略,大体分为双金属催化、非金属元素掺杂、形貌调控、有机物修饰、无机层修饰金属颗粒策略;双金属催化策略是实现催化剂对反应底物及中间体选择性吸附的有效方法,更利于活性位的暴露,在实现大电流密度电解上有一定优势;非金属元素掺杂策略在优化中间体吸附、提高酸性eCO_2RR产物选择性方面具有很大潜力;颗粒大小、晶界、空位及晶面等影响底物与中间体吸附强度的形貌因素都可对酸性eCO_2RR产物分布产生影响;有机物修饰策略大多基于在金属催化剂表面富集碱金属离子,高浓度碱金属盐易析出并沉积,影响催化稳定性;无机物修饰金属颗粒策略主要在金属颗粒外包裹疏水性碳层、SiO_2等无机物,以提高酸性eCO_2RR选择性。【结论与展望】提出催化剂颗粒的分级结构设计、界面、表面工程及电子结构调控等方法在降低eCO_2RR过电位、提高反应速率、产物选择性及催化稳定性方面潜力巨大;认为促进酸性eCO_2RR应用化发展要进一步明确特定产物的形成及调控机制,创新催化剂颗粒结构。

    2025年02期 v.31;No.175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花衍生的氮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应用

    李虎;原长洲;

    【目的】研究制备葛花衍生的碳点在Fe~(3+)检测、隐形荧光墨水和逻辑门运算等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水热合成法,利用葛花富含蛋白质和酚类物质的性质,以葛花为前驱体,制备氮掺杂的葛花碳点;通过多种表征手段,研究葛花碳点的结构性能、光学性能和稳定性,探讨葛花碳点的离子检测等应用。【结果】葛花碳点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光致发光能力,最佳激发波长为365 nm,发射蓝色荧光,可以作隐形荧光墨水应用;葛花碳点表面拥有大量的官能团,可以利用静态猝灭的方式有效检测Fe~(3+),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利用抗坏血酸可以还原Fe~(3+)使得荧光恢复的原理,设计的葛花碳点-Fe~(3+)-抗坏血酸体系,可用于蕴涵式逻辑门运算。【结论】成功制备的生物质氮掺杂碳点,可用于Fe~(3+)检测、隐形荧光墨水和逻辑门运算等。

    2025年02期 v.31;No.175 9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共沉淀法对yYCrxMn1-xO3-(1-y)Y2O3体系特征值的影响

    王典;谢光远;吕俊涛;李湾湾;

    [目的]通过调控Cr、Mn原子的掺杂比(x)和YCr_xMn_(1-x)O_3相的物质的量比(y),研究共沉淀法对yYCr_xMn_(1-x)O_3-(1-y)Y_2O_3体系产物特征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法制备8组不同x、y配比的稀土钙钛矿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NTC)热敏电阻,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电性能分析粗选出性能较优异组(x=0.3,y=0.6),在此基础上,对yYCr_(0.3)Mn_(0.7)O_3-(1-y)Y_2O_3体系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4组不同y值的粒径更小、均匀性更高的粉体,通过煅烧压片得到NTC陶瓷,探讨共沉淀法对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共沉淀法制备的yYCr_(0.3)Mn_(0.7)O_3-(1-y)Y_2O_3体系中,当y≥0.6时,热敏常数B_(25/85)≥2 180 K,活化能为E_a≥0.19 eV;通过增加Mn~(4+)的质量分数,降低Y_2O_3的质量分数,可以增加YCr_(0.3)Mn_(0.7)O_3相,提高电阻对温度改变的敏感度,即热敏常数B。[结论]在共沉淀法制备的yYCr_(0.3)Mn_(0.7)O_3-(1-y)Y_2O_3体系中,通过调控x和y,可以降低材料的电阻率。

    2025年02期 v.31;No.175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程技术

  • 一种小型多层圆形振动式粒度仪的筛分效率

    何召慧;时运来;王君涵;郭佳鑫;

    【目的】研究振动式粒度仪的振动频率、振幅等因素对石英砂颗粒和河沙颗粒筛分效率的影响。【方法】设计一款小型多层圆形振动式粒度仪,使用Rocky DEM仿真软件模拟振动式粒度仪筛分石英砂颗粒和河沙颗粒的过程;通过调节粒度仪振动筛分装置的振幅、频率等参数,计算在一定时间内不同筛分振幅和频率下颗粒的筛分效率;最后通过实验对2种颗粒的筛分效率进行测试。【结果】振动频率为75~105 Hz、振动幅度为0.1~0.2 mm时石英砂颗粒和河沙颗粒的筛分效率最高;在仿真结果最优频率及幅值范围内,该振动筛分装置的效率较高,对2种颗粒的筛分效率均大于90%。【结论】研究小型多层圆形振动筛分装置的筛分效率,能够有效缩短振动式粒度仪筛分的时间且达到更高的筛分效率,避免振动筛分装置的筛分效率低导致的能源浪费。

    2025年02期 v.31;No.175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硫酸盐水泥水化、性能及耐久性研究进展

    黄永波;宋源浩;段广彬;李京军;巴乐乐;于粮;王学成;

    【目的】为了降低水泥行业能耗,实现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对超硫酸盐水泥(supersulfated cement, SSC)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现状】综述SSC的组成及水化、性能和耐久性;总结粒化高炉矿渣、石膏、碱性激发剂对SSC水化的影响,在SSC中使用高活性粒化高炉矿渣可以有效地促进水化,固废石膏的使用有利于SSC后期水化和强度发展,不同种类的激发剂对水化促进作用不同,在SSC中加入适量的甲酸钙和纳米SiO_2等,可以促进水化反应,提升早期强度;总结SSC的性能,包括凝结时间、力学性能和体积安定性,SSC凝结时间普遍较长、体积安定性好;概述SSC的耐久性,包括抗硫酸盐侵蚀、抗酸性侵蚀、抗碳化和抗冻性能,SSC具有良好的耐硫酸盐和酸性侵蚀的能力,但是抗碳化和抗冻性能较差。【结论与展望】为了解决SSC在工程应用中的障碍,研究者应重点解决SSC存在的早期力学性能低、抗碳化和抗冻性能较差的问题。

    2025年02期 v.31;No.175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铅锌尾矿粉地聚物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

    刘清;许飞;冉枫菱;唐小林;周云;杨瑞;王东星;

    【目的】为了解决铅锌尾矿的堆存浪费及潜在环境污染问题,采用铅锌尾矿粉和偏高岭土为原材料,制备掺铅锌尾矿粉地聚物混凝土,进而提高铅锌尾矿粉的利用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方法】通过调节水胶比(质量比,下同)、铅锌尾矿粉掺量(质量比,下同)、碱当量测试混凝土的和易性、立方体破坏形态及力学性能,并根据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对抗压-劈拉强度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当水胶比为0.35时,地聚物混凝土和易性最优;随着立方体抗压和劈拉强度的提高,破坏形态由边界破坏转变为边界-骨料共同破坏;抗压和劈拉强度随水胶比的增大呈先增加后显著下降的趋势,碱当量为10.5%时立方体抗压和劈拉强度随铅锌尾矿粉掺量的增加逐渐降低,碱当量为11.5%和12.5%时立方体抗压和劈拉强度随铅锌尾矿粉掺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通过幂函数拟合抗压-劈拉强度关系,得到拟合公式f_(ts)=0.115 f_(cu)~(0.873),拉压比在1/15~1/12之间。【结论】当水胶比、铅锌尾矿粉掺量和碱当量分别为0.35、40%和1.5%时,所制备的地聚物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力学性能。

    2025年02期 v.31;No.175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风积沙油污泥热解残渣泡沫轻质土性能分析

    任克旗;王勇;雷兵兵;张江鹏;刘杰;

    【目的】制备环保经济且抗压强度较高的风积沙油污泥热解残渣泡沫轻质土(foamed lightweight soil of aeolian sand and oil sludge pyrolysis residues,SOFS)材料,用于路基填筑。【方法】以风积沙、油污泥热解残渣、水泥、复合发泡剂、水为原料制备SOFS,设计25组六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流动度、 28 d抗压强度试验和微观分析,对比各因素对SOFS的流动度、抗压强度和试件内部结构的影响,确定原料的最佳配合比。【结果】风积沙掺量、油污泥热解残渣掺量、水固比(质量比,下同)对SOFS的流动度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较大;搅拌时间、发泡剂稀释倍数、泡沫与浆液体积比对SOFS的流动度影响较小,对抗压强度影响显著;微观分析表明风积沙和油污泥热解残渣均参与水泥的水化反应,水化反应生成孔径均匀的水化硅酸钙凝胶,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强度;SOFS最佳配合比为泡沫与浆液体积比为0.8∶1,发泡剂稀释45倍,水固比为0.33∶1,搅拌时间为100 s,掺入油污泥热解残渣质量为120 g,掺入风积沙质量为90 g。【结论】最佳配合比制备的SOFS符合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面底面深度为0~0.8 m的路基填筑规范要求,可以作为沙漠公路路基填筑材料。

    2025年02期 v.31;No.175 14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硅灰和水泥对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的性能影响与微观分析

    罗杰波;彭晓彤;刘兆磊;王忠清;张秀芝;

    【目的】研发一种采用免蒸压工艺的新型加气混凝土;在不显著增加导热系数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硅灰掺量和水泥标号,确定提高强度的最佳试验配比。【方法】设计不同硅灰替代率的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复掺水泥,对比分析各试件的干密度和抗压强度,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最优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微观形貌与孔隙特征。【结果】随着硅灰掺量(质量分数,下同)的增加和水泥强度的提高,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干密度和抗压强度均增大,而导热系数没有明显变化;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硅灰的最佳掺量为4%,用P. O52.5硅酸盐水泥制备的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的性能更优,相应试件的干密度为798 kg/m~3,抗压强度为3.9 MPa,导热系数为0.095 53 W/(m·K),符合《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应用技术标准》中A2.5 B06级加气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结论】在保持自保温墙板理想导热系数的前提下,优化硅灰掺量与水泥强度是提高材料强度的有效途径。

    2025年02期 v.31;No.175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气溶胶

  • 华龙一号PCS传热管对安全壳内气溶胶去除影响

    孙晓晖;谷海峰;王辉;

    【目的】研究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assive containment cooling system, PCS)在严重事故过程中强化安全壳内气溶胶的去除过程。【方法】采用离散分区法建立静态封闭系统的气溶胶演化计算模型,研究PCS传热管对安全壳内气溶胶去除的影响,并同步进行对比实验。【结果】理论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随着PCS传热管表面积的增加和传热管附近温度梯度的增加,气空间气溶胶悬浮比例降低;双隔间模型计算得到的气溶胶悬浮比例比单隔间模型结果更高;在文中华龙一号安全壳缩比参数的容器内,PCS传热管可提升气溶胶沉积效率约为12%。【结论】建立的理论模型可用于气溶胶沉积过程的分析研究;PCS传热管表面积的增加和传热管附近温度梯度的增加对气溶胶的去除具有强化作用;评估安全壳内PCS传热管对气溶胶强化作用,须考虑安全壳内气溶胶分布的不均匀性,基于均匀性假设评估的结果并不保守;PCS传热管可显著增强安全壳内气溶胶的去除效果。

    2025年02期 v.31;No.175 16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通风方式对室内气溶胶传播特性的影响

    胡明皓;郭猛;王康;乐斌;杨伟强;李航;黄晓炜;相文峰;

    【目的】探究室内致病气溶胶在不同通风策略下的传播特性。【方法】在超净实验室内,采用超声雾化技术释放二氧化硅气溶胶,以模拟致病性气溶胶在室内空间的污染扩散过程;通过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监测并记录在不同通风模式下气溶胶随时间的扩散过程。【结果】在无通风环境中,气溶胶传播速度缓慢且浓度呈正态分布;地板送风模式能加速气溶胶的传播速度,复杂气流导致室内气溶胶浓度激增;在垂直层流通风环境中,气溶胶的传输效率同样高效,在初始阶段,室内气溶胶浓度迅速攀升,但随着时间推移浓度逐渐降低,最终趋于0;此外,室内障碍物不仅减缓气溶胶的传播,还显著影响局部气溶胶浓度,显示室内布局优化的重要性。【结论】垂直层流通风方式结合合理房间物品布局,能有效降低室内气溶胶浓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2025年02期 v.31;No.175 173-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属基底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气态污染物催化氧化中的应用

    李永峰;梁麒懿;刘智;程高;姬文晋;窦永深;刘三毛;

    【目的】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O_3等气态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梳理金属基底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在气态污染物催化氧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综述气态污染物治理方法,对比整体式催化剂与颗粒状催化剂、陶瓷基底整体式催化剂的不同;总结FeCrAl合金、金属铝、泡沫镍或铜规整基底催化剂的分类;概括金属基底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传统的浸渍法、涂覆法、喷涂法、水热法、电沉积法、化学镀自沉积法、原电池静电置换法;概括电辅助技术在金属基底整体式催化剂的应用。【结论与展望】提出在金属基底表面直接原位生长过渡金属氧化物活性层的原电池静电置换和化学镀自沉积等新方法,不但可以显著提高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在光滑金属基底表面的分布均匀性与负载牢固度,而且可以通过同时负载价格低廉的金属氧化物活性组分与贵金属进行协同催化,降低催化剂制备成本;认为在金属基底整体式催化剂上引入电致热内部直接供热和电辅助催化氧化等新反应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反应能量消耗,提高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

    2025年02期 v.31;No.175 184-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粉体技术

    <正>[期刊简介]《中国粉体技术》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WJCI)收录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武汉大学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和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CACJ),以及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欧洲学术出版中心数据库(EuroPub)、波兰哥白尼索引数据库(ICI World of Journals)、乌利希国际期刊数据库(Ulrichsweb)、哥白尼精选期刊数据库(ICI Journals Master List)、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DOAJ)等收录期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山东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建材行业先进媒体、博看出版融合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2025年02期 v.31;No.175 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